《中庸》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,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。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《中庸》读后感1000字,供大家参阅,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!
《中庸》读后感1000字篇1
从开始接触《论语》起, 中庸 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,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。 中 意为不偏不倚,过犹不及; 庸 意为平常,平庸。
《论语》和《中庸》中都讲 中庸之道 。在拜读后,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。 中 是圆, 庸 是方, 中庸 就是把 中 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、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,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。
记得不久前,我曾对于 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 有过一番思考,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,中国古往今来,似乎都在提倡着 韬光养晦 ,这样正迎合了那句 满招损、谦受益 ,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。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,却又突然发现,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。如今,在我看来,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,取而代之的,当然是 中庸 。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: 岳飞锋芒太露,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;李太白锋芒太露,难以见容于官场,苏东坡盛名之人,屡遭磨难,大象因牙而被擒,蚌以有珠而见剖,龟因壳而致死,鹦以饶舌而被困,犀牛因角贵而招杀,金铎以声自毁 。其实,锋芒太露的结果,容易招忌及受害。所谓 花要半开,酒要半醉 ,也是如此,而这,正是一种 中庸之道 。 半开 、 半醉 ,需要度的把握,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。行事之时,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,在那些复杂中,我想, 简单 的持守才是最难的。
于是,我 引入 了 圆通 ,便是做到既方又圆,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,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,就绝非等闲之辈。正如中庸所提到的 人皆曰予知,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。
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--对于才华的显露,当然,在这之外,还有更多的 中庸圈 ,我想,孔子之所以为圣人,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!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,虽不夺目,但始终不乏光耀。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,能正确的对待,并不一味发扬长处,而正是忠于 不偏不倚 。面对才华横溢,不放弃收敛锋芒;面对勇敢,不放弃畏惧;面对矜庄,不放弃随和 我想,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,就在于此。
中庸带给我更多的,就是 和 了。不偏不倚,不过也无不及,达到最好的状态,这就是 和 。这样的一种心态,就是平常心。生活中,面对过失,不过分埋怨别人,也不过分自责;面对荣誉,不过分张扬,也不过分低调;面对困难,不过分踌躇,也不过分淡定。万事适中,达到 和谐 的境界,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,正常运行。这是一种大智慧。
《中庸》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。我想,如果此生无法精通《中庸》将是我最大的遗憾。万物持中,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。无论碰到什么事,拿出 中庸 ,以不变应万变,这将是一生的财富。
《中庸》读后感1000字篇2
读《中庸》,感觉很迷茫,不知其所云,不是因为字难认,相反字很容易,就是意思很难理解。而以前读《大学》,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,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。但是,我还是坚持晨读,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。现在,回过头来,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。
关于 中庸 ,程颐说: 不偏不倚叫做 中 ,不变不更叫做 庸 中是天下的正道,庸是天下的定理。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。中庸以 诚 和 中 为基本概念,叙述 天人合一 的形而上学。故其第一章以 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 烛照通篇。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。是一个自天之命、由微之显、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。
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。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、互相谅解、互相关心、互不损害、忠恕宽容、体仁而行、并行而不相悖。《中庸》中所提倡的思想,如 不偏不倚 、 至诚无息 、 内省慎独 、 隐恶扬善 、 执其两端 、 和而不流 、 素位而行 等君子之道,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、提升境界、确立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, 书中说 性 道 不可须臾离开自身,要从 戒慎 恐惧 隐显 慎独 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,掌握中庸之道,促成中和。达到中和,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,万物便生长发育,生生不息。 道 源于本身,与自我相分离,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。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,去外诱之私,而充其本然之善。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。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,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,我们都要学会 反求诸己 ,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,我们应当学习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 的品质。
全书体例清晰,点评得当,寓意深刻,除了摘录原文之外,还附有白话注解,并在 细读慢品 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、联系紧密的
故事、寓言、实例等内容,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,带领我们细细品味《中庸》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、处世之道。
可是,要达到 至诚 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!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,达到 至诚 就更加不易。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,归根结底一个 贪 字。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。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,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。
总之,读过中庸之后,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,受用终身。
《中庸》读后感1000字篇3
上学的时候读《中庸》,根本读不懂;听老师讲,反而更加糊涂。现在在《师资建设》工作了,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。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。。中,不偏不倚,庸,平常。既不过分也无不足。
《中庸》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,但要实行 中庸之道 ,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,通过后天的学习,即《中庸》所说的 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 。
天命之谓性 ,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。 率性之谓道 ,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,认为人性是善的。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,所以说 修道之谓教 。实行 中庸之道 既是率性问题,也是修道的问题,这是发展了孔子 内省 和曾子 自省 的教育思想。
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;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 这是《中庸》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,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。喜怒哀乐之未发,是个什么状态?关键是 未 字,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,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。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,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。道理说起来不难,理解也不难,只是做起来难。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,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,不是很容易抓住。可知 中 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,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,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,过度的喜不叫喜,过度的乐也不叫乐。朱熹注释说: 喜怒哀乐,情也;其未发,则性也。无所偏倚,故谓之中。平时能持中,一旦表现出来,就能中节,这就叫和。因为效果的 和 决定于方法的 中 ,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: 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。 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,不是别的不可更改,而是 中 的原则的不可更易。今天也没有人骂你,所以不怒;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,所以你也没有喜;今天没有伤心的事,所以没有悲哀;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,平平淡淡,此心不动。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,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,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 中。
《中庸》还阐述了学习程序,并强调 择善而固执之 的勤奋不懈精神。它说: 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。它又说: 有弗学,学之弗能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笃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,至今仍有借鉴意义。
所以。我们在生活中,好好体会《中庸》的思想。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。
猜你感兴趣:
1.中庸读后感2000字
2.《论语》读后感1000字范文
3.《中庸》读后感
4.读大学中庸有感
5.中庸读后感
6.大学中庸读后感3篇